林志强 官方网站

http://linzhiqiang.zxart.cn/

林志强

林志强

粉丝:1419102

作品总数:57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林志强 1959年生,福建莆田人 1959年生于古田•福建莆田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专业分...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道是平淡却是浓艳 — 专访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林志强

 

 / 刘舒萍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公开竞聘院长时,林志强竞聘成功。对自己身份的排序,他说,“老师”必须排在第一,“院长”排在第二,“画家”只好屈居第三。

 

林志强,1959年生,福建莆田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很多很多年以后,我希望在别人印象中,我就是一个教书的。”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里,院长林志强一袭轻便衣着,一脸和蔼笑容,言谈举止间,隐约可以看出画家所散发出来的气质与风采。尽管常常有人一照面,就立即辨识出他是搞艺术的,他还是笑着说自己是个“卖嘴巴”的,是一个教书匠。

对此,他解释道,目前他还在学校教书,“老师”必须排在第一位,“院长”是他的责任和担当,排在第二位,“画家”只好屈居第三,“在那个下海的年代,曾经有人动员我一起下海,我没去,为什么?我想,我更热衷于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辈子只能当个教师。等我退休了,可能会颠倒过来,画家排在第一,然后我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林志强一直主张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让每个学生生活在这里,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他说,这是他的性格,从小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于是,学生们碰到他,基本上不怎么叫他“院长”,大多是叫“老师”或“强哥”。在学生们心中,林志强颇有点老顽童的味道。

 

那个上午,林志强在细碎的阳光里讲述他对“教师”的领悟和对“艺术”的新阐释。在他身上,记者触到艺术的跳动,那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特有的品位。

 

当爱唱歌的教书匠

 

林志强出生于莆田,自幼就对中国画有很浓厚的兴趣至今不衰。当他还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七七级国画专业学生时,林志强就以水墨人物画《两个放牛郎》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而崭露头角。《两个放牛郎》这幅画描写的是十年内乱的牛棚生活,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真正开始学画也是在那个期间。

 

问到自己如何看待中国画?林志强笑着说,从选择绘画角度看,中国画是一个非常便捷的表达手段,只需一只毛笔、一张宣纸、一个砚台、一盘水,笔墨便能悠游于画幅而畅行无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随心所欲,毫无挂碍,“如果附上色彩的话,这叫锦上添花。”可以说,中国画就像歌曲当中的卡拉OK,谁都能唱,但是要唱到雅俗共赏,唱到阳春白雪,那还是要有一段经历的。

 

林志强的经历则一直离不开“教书育人”四个字。1982年,他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走过4个学校,在中专呆了十年,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呆在福建师范大学,足有18年。回首这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林志强回忆说在宁化的日子最让他难忘,“当时生活非常艰难,一毕业就一个人孤零零地去了宁化,当时宁化属于福建省最边缘、最穷乡僻壤的地方。有幸在中国传统大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故里呆了8年,虽然我没能直接感受到黄慎的笔墨精神和人文魅力,但在那个氛围里面,我感受到当地非常淳朴的民风,也是在这种氛围下,使我更坚定了画画的决心。”

 

在宁化的日子里,有平静,有快乐,也有苦闷和无聊。碰到节假日,当地的老师们都回去过节,留在学校的林志强只好拿起手中的笔,在挥毫间寄托自己的情怀。闲暇之余,林志强也唱唱歌,怡情养性,由于爱唱歌,唱得好,林志强获得了“每周一歌”的称号。

 

“你说要一笑了之,我觉得,没办法一笑了之,因为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积累,哪怕是一件非常痛苦、不愉快的事情,我都要找一种愉快东西来弥补它:一是绘画,二是唱歌。”

 

当有社会责任感的美术家

 

林志强对中国画的那一份描绘却从未停止。他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保持民族精神,兼取东西方画风,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是林志强中国画创作不时流露出的意象特征。林志强对历史题材、田园风、古风事物较有感动的心怀,所以创作过程中很想要把每一个感动表现出来,也一直思考要如何以最适当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他的感动。

 

1997年,他的作品《世纪忧患》入选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2001年,《追念永存1923·2·7志》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省美展银奖;2004年,《中国性格》参加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金奖。

 

细品林志强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喜欢画一些沉重的题材,以情真、丰厚、质朴等优长显示了写实风格的顽强生命力。他说,这是美术教育家的社会责任,艺术应为人生、为社会服务,读者可以借此察觉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平日里,他也画一些带有古风画和田园画。画里,那是一种对文人情怀的感悟,是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忧心忡忡,重重地叩打人们的心扉,强调真善美的统一。

 

经历了30多年来的反复摸索,在中国画创作与教学心路历程上交了大量学费之后,林志强一直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美术教育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中国青年报》《今日画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报刊。林志强说,中国画能表达中国人的传统哲学,一笔下去,一生二,二生三,是在笔笔相生中产生的一个图面,很容易让人进入美术学习的状态。

 

当林志强还在福建师范大学执鞭时,他用西方的符号学跟东方的笔墨美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开设了一个中国画的公共课程《中国画的笔墨美与符号化的学习》。在林志强的指导下,同学们依不同的兴趣程度,得到适合的学习与发展,打开美感世界的大门,这个课程也由最初的60人发展到200多人。林志强认为,中国笔墨画是一个符号化非常明确的东西,你只要把这个符号表达清楚,就能够利用空暇,寄情国画,切磋画艺。

 

当勇于改革的美术学院院长

 

如今,林志强除了老师和画家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然而一个深爱着画画,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当个教书匠的林志强,为什么要接受一个,每天需要处理重复琐碎的行政工作?这与他在当老师的过程中,看到身边学校教学课程结构和学院管理上的一些弊端有关。另一方面,他认为画画只是一个生存的手段,老师不应该只是画画,应该从人的生存、对社会的责任等角度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更认可老师教给他的知识。于是,他做了大量的美术教育学研究。因为这个研究,加上过去执鞭的经历,当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公开招聘院长时,林志强去应聘,并应聘成功。

 

要办好任何一所学校必须因地制宜,必须按这所学校原有的传统和原有的艺术教学的规律来行事。面对这样的问题,林志强给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来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个“外科手术”:巩固专业学习模块,加强专业选修模块,滋养文化学习模块。

 

在林志强看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原来的历史和背景都很好,也有创意精神,但缺乏理论建设。为此,在他的牵头下,学院组建成立了一个艺术史论系,专门为工艺美术教育做一些理论建设。因为这个理论系的成立,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变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福建卷》的主编单位。另外,他也极力向外争取给学生办展,使学生作品有地方展览,供人们欣赏。三年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在厦门美术馆做毕业生创意宣言展,给厦门市民带来了视觉盛宴。

 

近几年,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运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做大工艺美术,做精特色专业,在教学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林志强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在艺术上的趣味和导向,在设计教学之中融入了艺术的审美精神,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艺术的门路掌握得越多,你的知识越丰富,会给你从事的专业带来新的信息。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不要局限在自己的本专业,在我们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

 

无论教书或从事行政工作,林志强的所有成就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今天,林志强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高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当年那个纯粹而热忱的艺术青年的影子,无论是对于中国画,还是艺术教育,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