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丰厚质朴——读林志强水墨人物画
文 / 翁振新
二十六年前,还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七七级国画专业学生的林志强就以水墨人物画《两个放牛郎》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而崭露头角。著名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先生在《早晨八点钟》一文中特别提到这幅画,并深表赞赏,认为这幅画“描写十年内乱的牛棚生活,是对出现在牛棚中的‘罪人’的美德的赞美;这简直是打了造反者的一个耳光,提出了‘罪人无罪’的铁证”。当时林志强年仅二十一岁。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在杨州八怪之一黄慎故里——福建宁化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还是调回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大学教鞭,无论是在京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还是在闽江之畔进行美术教育课题研究,林志强从未放松过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和探求。
林志强的水墨人物画以情真、丰厚、质朴等优长显示了写实风格的顽强生命力。
如果说《两个放牛郎》是林志强的处女作,带有伤痕美术的时代印迹和南方水墨样式,那么2001年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的《追念永存——1923·2·7誌》则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解读旧时代劳苦大众不屈的抗争,画中林祥谦、施洋和普通工人们似乎都很平静,却蕴含着一触即发的巨大力量,而打破时空的现代表现手法的适度运用,更使画面产生某种多义性。站在这幅画面前,你不能不感受到画家的炽烈情感如热浪扑面而来。愤怒出诗人,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酵母。林志强是一位血性男子,有着强烈的画家的良知和忧患意识。当下美术界有种强调“个人化”的倾向,缺乏一种承担,少了一点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肃的人物画被大量的商业行画挤压、蚕食,形式化、概念化、丑陋化的人物画比比皆是。林志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满足于小情调、小趣味的浅吟低唱,而把艺术创作的指向放在对人的精神和生存状态的充分关注,体现出高尚的人文关怀。他努力贴近生活、研究生活,着力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严肃的道德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人物画创作,精心建构震撼心灵升华精神的博大境界。他经常对自己占有的生活进行恰到好处的浸润和蒸腾,理出蕴藏其中的人性与人生的深刻意义,而后寻找适当的艺术方式加以表现。
多年的山区生活使他对绿色森林的魅力特别想往,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切肤之感,面对那片贫瘠的土地,他感到那土地的厚重和那苦难的份量,《红土绿梦》就是他情感抒发的产物。他用心刻划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护林员。老人很平凡很朴实,但那忧郁的目光,那微动的似乎想发出心声的嘴唇,会重重地叩打你的心扉,好一个无林可守的护林员,细细品读这幅画,你会感到意味深长,并情不自禁地为寻求绿色之梦而大声疾呼。其他诸如《世纪忧患》《青春飞扬》《无风的日子》等作品,也都是画家心灵的折射,都是画家对现实人生独到体验之后的有感而发,因为情感真,所以美;因为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拓,所以有着丰富的精神意义。
林志强一直持守水墨写实人物画创作的一方故园,这是一种特别严格而认真的艰辛的劳动,不是以游戏为目的,却是既要有技艺技能的磨炼;又要有思想品格的修炼。林志强知难而上,运用中国画的工具媒材,把西方写实造型理念渗化到中国传统笔墨之中,他无意于无端地扭曲形体,追逐时尚,把人物痴呆化、麻木化、静物化,而是遵循“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强调人物个性本身的丰富性和微妙性。他画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画,因为从写生入手,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显得自然、朴实,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浮躁之气。他注意法度,又不放弃个性的张扬,笔墨技巧摆脱了惯常的旧程式,而服务于对物象的真实表达。
《坐姿3号》以生涩沉滞的笔墨表现语汇诉说了一位年迈老人的人生沧桑,而《候车人》则以轻松秀逸的笔调抒发了画家对—位青年女子的外形和内心的理解,在艺术语言的层面上,注重个性化语言的选择,也体现了画家训练有素轻松自如的驾驭能力。我们不难从林志强的一系列肖像画、畲族风情画、传统题材画中看出,写实不是照相,不是复制,是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不错,林志强倾心于对人物神情状貌的真实的刻画,然而仍然强调“写”的艺术语言,行笔用墨讲势重气,看似谨严,却很轻松,有力,有度,有节奏,有神韵,有传统味,又有现代感。
林志强爱读书,经常自个儿逛书店,而后就抱了一大摞书回家潜心研究、思考。他十分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他认为意境、气韵、格调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他一辈子不懈的追求。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林志强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深厚的艺术积累,在水墨写实人物画领域初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言,显示出令人欣喜的潜力。他正在继续领悟艺术的奥妙和人生的真谛,不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精勤不懈地进行创作实践,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的好作品。